headPic

读研往事

OAP

前言

十九年读书生涯已近尾声,不知不觉间已经走了很远了,从乡镇小学到现在211硕士毕业,偶尔回望过去,只觉得侥幸能苟延残喘到现在。 想来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下一次毕业了,正值硕士毕业在即,不妨留下点所思所感用以回忆。

考研

2021年9月,彼时刚打完比赛不久,还在不大积极地准备考研,日日图书馆枯坐,但也没有好好准备。 印象中到9月也没看完任何一门科目,嘴上说着想跨考计算机,其实也知道按照当时的那种进度真考了408肯定也是死路一条。 备考阶段我连哪个学校都没想好,更没想好为什么要读研究生,只是别人这样做了我就这样做而已。 当时也没这么想继续读研,反而是在原地迷茫,不知道该工作还是该继续读书。

其实想想如果能更早的规划也不至于如此被动,无论是考研还是工作都应该更早确定。 别人要么考研要么工作,我还做比赛,结果比赛也g了,现在想想完全是脑残行为,摇摆不定只会害了自己。

保研

学校的保研加分政策限制只能基于绩点排名前进4名,但估算了下自己的绩点、排名和名额,即使有加分项也深感保研无望。 我一向悲观,预估一件事没有希望后就会彻底躺平,连申请表都不想交上去,想着全力梭哈考研,好歹都会有书读。

但感恩前女友没有放弃,不断push我提交了申请表,还帮我算我自己都懒得看一眼的权重计算公式让我提高信心。 印象中那段时间还在冷战,微信都删了,居然还发短信给我,虽然忘了她当时说了啥,但好像是鼓励的话,再次感恩。 结果的确让人惊喜,前面的同学或走其他升学计划、或放弃保研,正好让我踩到了末尾,侥幸拿到了保研资格。 其实还得再感恩她一次,如果不是每天在图书馆约会,或许我的绩点会更烂。

翻看过去的推特,突然想起当时另外一个同学确定保研后甚至想卖考研资料给我。(低情商😭,我保上了都是送给室友的)

侥幸拿到名额也只是后来痛苦的开端,但起初的那几个月的确是我人生中最舒适的阶段之一。 室友为了给我安利游戏送了我泰拉瑞亚,以前从没想过一个游戏能有如此好玩,于是和室友一起疯狂开黑。 后来室友也弃坑了,我还是一个人探索游戏里的世界,如此每天坐在电脑前12个小时,不断攻克BOSS,体验不同的职业和模组,偶尔和俩一同保研的朋友出门逛逛,随处探探店,江滩吹吹风,只觉得人生快乐莫过于此了。

我永远怀念这一段时光。

小小里程碑

至此就完成了本科的生活,本科过的痛并快乐着,被毒打过很多次,但我想这其中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回顾本科这几年,最让我痛恨的就是早操,不知道是哪个老登一拍脑门想出来的,每天大清早起床简直是反人类,除了吃个早饭给食堂送点钱实在是没有其他意义了。 相比之下,八人间上下床反而可以忍受,好歹碰到的室友磨合后都还不错。

早期像只没开智的猴子一样得过且过,侥幸大二一些课程考的尚可,因此被俩同学z和l邀请打比赛,才知道原来事情还能这么干。 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品质,与z臭味相投,至今仍有联系,希望还能保持更久。 不得不提他教我机场,让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哥们招数和执行力都让人叹为观止。 虽然因为一些弯弯绕绕还是和他们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但着实还是感恩的,如果不是他们拉我打比赛,我或许会过得虚度光阴。 偶尔想想,那天才是真正的转折点。

抛开功利,做比赛还是非常美妙的,无论是前期准备,还是真正打比赛,都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哪怕失败也可以接受。 但开心不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也没有这么纯粹,那时候大家想拿个国2奖证明自己的欲望达到了巅峰,最终就导致很多次几乎让人心态爆炸,但也只能向内归因是自己的准备不够,结果总是差一点。 好在打的多了也算圆满了,如图所示。

竞赛奖项

导师与矿山

本科学的一直是嵌入式相关,写的代码要与底层的硬件做交互,见识到了很多奇怪的bug和电容鞭炮的威力,而且每次焊电路闻着锡烟都感觉头昏脑胀,十分害怕英年早逝。 依照学长学姐们的升学出路,嵌入式读研能转的要么搞CV、要么就是更无聊的仪器,炼丹和调试恶心的电路相比之下,单纯敲码/冰镇可乐更痛快。 综合决定彻底转行纯软,于是在本校选了一个计算机学院跳槽过来的名声在外的导师。

拿到名额的第二天就发去了邮件,实际上舔的更早,可惜当初不确定能否保研,于是就没了下文,朋友们都戏称我舔狗,的确具备舔狗天赋。 导师看到邮件后让我速速前往他的办公室沟通,没想到走上来就给我画了一张大饼,说项目组课题丰富,选择自由,但他更推荐智慧矿山,正好有个子系统没人做,不如小伙子你来做吧。 对于课题我也没什么选择依据,只能不断点头连连称是,稀里糊涂地接手了相伴四年的课题,当时也已经隐隐有了不妙的预感,毕竟名字里面带智慧的东西一般都不怎么样。

当然最终还是不出意料顺利地进入了课题组(项目组),本科三年彻底结束,提前一年开始痛苦的四年牛马生涯。 从为人上来看,导师称得上是个好人,不抢一作,也不怎么PUA,实验室打卡也相当弹性,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太懂得平衡自己与手下学生的诉求,一味想做成项目导致所有人都很痛苦。

研0的时候就被导师要求用实验室自研C++框架写一个优化算法作为本科毕业设计,但不巧的是我既不了解框架也不懂优化算法,更痛苦的是框架没有文档,只能通过不断调试的方式了解框架。 现在想想反而觉得有意思,原以为复杂的东西仔细看看也没有想象那么难,这段经历很大程度上帮助我建立了信心,毕竟之前做的东西大多不成体系,写再多拿一个main就开跑的例子于自己无益。

印象中那一阵每天都跟朋友抱怨,周周既要开会,又要汇报,还得挨骂,我一个研0的我懂什么。 抱怨归抱怨,活还是得干,一边恶补C++,一边学优化算法,框架里实在不懂的东西只能厚着脸皮问实验室的师兄,好在比赛做多了倒也习惯了这种苦逼日子,但这只是开胃菜。

按照导师的规划,建立一个完整的矿山子系统,仅需要的技术栈就有C++、CMake、Java、SpringBoot、Vue2、Qt5、MySQL等,更不用说开发工具、设计模式、数据结构、优化算法等知识,而我当时仅仅会C、Python、MATLAB和一些用不上的嵌入式知识。

于是我的第一课就是开始各种恶补,当时每天都倍速猛看各种技术教程,为黑马程序员、尚硅谷等各种机构贡献了不少硬币,感恩他们,不愧是培训班,教的的确快。 那一阵子每天睁眼就是学,好在有本科比赛经历的磨练,我很快适应了这种节奏并乐在其中,学到的任何东西都能在项目里快速实践练手,对个人的正反馈非常之及时,而且恰好符合我自己的兴趣,不仅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有挑战。 其实很多概念本质都很简单,只是被各种神乎其神的技术名词隐藏了容易理解的本质,当然不得不吐槽前端技术是真的杂。 项目中间出现过相当多的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诸如为什么Java调用动态链接库会发生内存泄漏、为什么CMake老是找不到依赖库、如何让算法跑得更快、如何让Java调用C++的时候也能调试等等。 当时没有GPT,只能硬着头皮从各种中英文论坛、博客、官网文档去找不同解决方案,实践过程就像解一个个谜题,更让人感觉上瘾。 时常感叹这些奇妙想法之上的造物简直是艺术,并为之着迷,但更多的是其实只是好奇。

虽然项目的技术多,但却也有限,一年半左右我已经掌握了项目中几乎的所有技术栈,正如游戏通关,我很难再从项目中汲取正反馈了。 后来我把目标转向更底层一些的计算机技术,并给自己定下了一些学习主题,比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编译原理、分布式等,当然也没什么特别好的招,只能看看国外的公开课跟着做lab。 无奈的是项目每周都需要开会汇报进度,紧急的时候甚至需要日报,让我不得不优先完成项目的需求。

其实功能已经开发完了,每次开会就是表演系统运行,点点按钮,听下甲方和导师的反馈意见再去调调表格宽度、主题色彩这种很无聊的事情。 偶尔自我宽慰这些事情或许有某种意义,但想来想去也觉得是自欺欺人,大一点小一点又能怎么样呢? 无非是没有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只好把“五彩斑斓的黑”翻来覆去地讲。

那阵子是我最痛苦的时光,我也会永远铭记,给我的教训就是不要做无意义的事情。

双管齐下难免分心,我相当忌讳这种感觉,一旦发觉自己处于这种“并发”的情况,就必须要剔除不重要的部分,只好延期原有学习计划。 除了项目外,当然还会有些课题上的事情终究避不开,最终花了四五个月也只完成了一项操作系统的学习。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花大把时间阅读几万行的源码也让我深刻理解了一个mini操作系统的原理,的确很有趣,此事在之前的博客中亦有记载😊。

23年年末,突然被隔壁组同学告知导师要跳槽,消息来源居然是贴吧的帖子,求证之后只觉得难以接受。 一方面导师居然瞒着自己的学生一个人跑路,做事不地道,另一方面则是迷茫,不知道未来应该何去何从。 怀揣着紧张的心情度过了一个月左右,导师总算跟我们摊牌了,不过也只是事后通知,聊来聊去让我们继续跟他干,他会帮助我们的。 回过头再看只有一种感受,如图所示。

项目开发接近尾声,导师又提桶跑路,那一阵子也是难得的闲暇时光,所以上面说四年牛马生涯倒也不太准确,其实只有两年半,最后一年发生的事在2024总结中亦有记载。

补课

其实读研工资不高,特别干的还是一个没中标的项目,再加上导师抠门,僧多粥少,每月所有补助到手总共也只能到一千左右。 (中间实验室打游戏第二次被他抓到了又扣了我四百😭) 这种工资吃饭勉强够,但又不够偶尔享受下生活,不好意思向父母要,过得拮据只好自己想办法,好在同门介绍了一个补课的兼职。

同门和我一起给一个学生补课,我俩间隔着去给他补课,同门教数学我教英语,上午嘴皮子一刻不停,每次回来都得睡一个下午,累得够呛,好在工资也有个一两百,也算有所回报。 拿人钱财总得替人办事,期间用了很多招来帮他提升英语,可补课间隔周期长,每次检查之前的学习情况又让人失望,只好带着再教一遍上一次的。 可跟这小子聊多了我才惊觉,这家伙不止这一门不行,而是没一门行的,父母只让他补数学和英语完全是无奈之举。 算了算每月两千左右的补课支出对普通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再多补几门就难以承担,但不补的话以当时的成绩连普通高中都是奢望。

城市普通人家孩子都这样,乡下孩子就更不必说了。 上研究生后每次暑假回家大舅都会让我给两个表弟补课,大小表弟都在初中阶段,成绩都不算好,在如今的分流政策下大概率只能上职高。 大舅两口子在外工作勤勤恳恳,可还是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说实话给他们补课不亚于女娲补天。 小表弟还算可以,能勉强达到及格水准,可跟大表弟聊了后才发觉这小子更夸张,临近初三都不会四则运算,只好倒退回去讲讲小学的知识。

补课路上
也许是看到曾经的自己,哪怕在学校我也会抽空开个线上会议给他们补课,补完也会和他们聊聊读书的重要性,但看着他们不太想听只想打游戏的态度,常常自嘲自己也开始变得无聊。

这么些年里,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受教育程度往往和所在地区的发达情况关系较大,更准确来说是和家庭的经济情况正相关。 在高考前就有顶尖老师来教学,上了大学就能请到一个绝对足够优秀的前辈规划路线,避开所有坑点,可谓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而你却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和努力来找方向,甚至大多数回归本性开始摆烂,这还怎么玩,难道不公平重赛? 教育资源向来不均衡,况且家在乡下,周边的同学也大多浑浑噩噩整日游戏,父母难以托底,未来模糊不清,教育资源贫瘠,近年更是禁止老师补课,只能依赖一些高考结束后学生的爆金币补习班。 可哪怕有靠谱的老师又能怎么样呢? 补几门还是全补?舍得掏出多少积蓄来补课?上了普高又能不能上个好大学?以后毕业怎么办,又能卷出头吗? 这些都是未知数,在农村为人父母也少有心思能关心到这么长远,生存的压力都让人疲于奔命,只好是养而不育,赌一把孩子未来能开窍。 当然再延伸就是一些更深刻的问题,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还是得面对。

我向来不给人提建议,既是没能力也往往吃力不讨好。 可大舅为人和善,踏实肯干,对生活积极乐观,这和我见过的大多数人都不一样,我由衷地希望他们能更好,所以想来想去还是谨慎地给了大舅一些建议。 我也想不出什么好招,只好劝他们看看送孩子出国这一条路,便宜点的国家读个硕士咬咬牙完全能顶住,稍微努力点也有出路。 但这些离他们太远,近在眼前的是名声上的体面。 拿出积蓄,背上贷款,咬咬牙上车去市里买套房,美其名曰为孩子着想,但至于表弟们的未来也只能靠自己,再加上命运的安排了。

大表弟不出意料上了职高,小表弟已经接近中考,偶尔放假回家去看外公外婆都会被大舅留住,拜托我多和小表弟聊聊,让他能好好学习,不要重蹈覆辙。 可又能怎么样呢,看的越多越觉得能改变的太少,做错一步就只能白白浪费时间,况且也没有义务再做更多。 很多事情的决定因素不是其本身,而是在于其他东西。 根源从来不在小孩身上,而在于父母,往往只是向一个方向尝试努力一次,眼见没有效果就果断摆烂,只觉得孩子不是读书的料。 父母放弃了,孩子也更心安理得,至于以后的事情那就以后再说。

从历史中不难看出,人很擅长催眠自己,曾经我的对很多事情的态度也是如此,但现在才知道这些都是自欺欺人。 不仅要多想多试,还必须要坚持,哪怕错过了时机。

旅途的终点

在泰拉瑞亚打完月亮领主就到了旅途的终点,官方的内容到此为止,但可以下载三方模组,以体验更多内容,希望我也能如此。

读研过的相当无聊,时常对着电脑敲码,闲暇之余畅想什么时候是个头,但真到了这一步反而怅然若失,以后又该怎么办? 原本写这篇的初衷也是想谈谈这期间的感受,但恍惚间回忆如潮水般涌来,不知不觉写成了杂记。 其实还有很多经历和思考都想写下来,但想来想去也是自找麻烦,或许以后能落笔记录,或许也会被遗忘,未来的事谁又说的准呢。

这几年饱受折磨后人性深处的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也逐渐被磨平,逐渐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和我想的不太一样,看的越多越觉得善与恶、对与错的边界模糊不清,很多事情也难以言说,愈发觉得自己的渺小。 偶尔面对事物审视内心的想法,才发现某些曾经痛恨的东西不知不觉间已经和我融为一体,被裹挟久了更加沉重得无法摆脱。 之前常常在选择面前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自己又不学无术,没读过几本书,思考太多反而带来更多痛苦。 所以现在只想探索自我,追求内心的平静,不要白白浪费自己的一生,最好多看几本书🤗。

对我来说,这一路走来更像是漫无目的地散步,有很多事情改变了我,也让我学到不少东西,但我想最重要的一课永远是:无论成为什么样的人,衡量成功的标尺只有一条——把握自己的命运。

End


Previous post

2024 拥抱变化